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乡镇之窗 >> 正文

景谷镇:小蜂王大产业 群众致富有门道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8日 15:08:04    来源:     编辑:     阅读次数:

跟随蜂农徐得永的脚步,顺着蜿蜒的山路一直走了20多分钟,终于到了他的蜂王培育基地。那是一座隐藏在景谷县景谷镇文召村小文召村民小组密林深处的大棚,大棚就搭建在小山坡坡顶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从外面看平平无奇,走到大棚里,却别有洞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蜂笼。“这蜂笼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叫筑巢箱,另一个叫活动区。”据徐得永介绍,蜂笼由筑巢箱和活动区拼接而成。筑巢箱是一个方体木箱,木箱上会打一到两个圆孔方便蜂王出入,是蜂王初步筑巢和繁育蜂蛹的场所,里面常常放置几小截朽木供蜂王啃咬筑巢;活动区则是一个塑料笼,主要是蜂王从筑巢箱“外出”觅食的场所。“活动区放置两支针筒,分别装了蜂蜜和水,供蜂王自食和抚育蜂蛹;放置一根朽木,有些蜂王不愿啃咬筑巢箱内的朽木,而是习惯到活动区啃咬朽木回筑巢箱筑巢;此外,活动区内还会隔三差五放置蚂蚱等昆虫供蜂王食用。”徐得永说得头头是道。

笔者注意到,大棚里还安装了电风扇。“你看,这里还有大棚测温计呢。”徐得永向笔者介绍:“培育蜂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蜂王对气温、湿度乃至光照等都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我2014年开始与人合伙培育蜂王,因经验不足,蜂王成活率很低,时常亏本,没几年下来其他合伙人都走光了,就剩我在坚持。后来通过多次到保山等地取经学习,我培育的蜂王成活率才有了质的提升。”据了解,当前徐得永培育的蜂王成活率已经达到90%以上,俨然成为十里八乡培育蜂王的行家里手。“这几年从我这培训出去的学员都破百了。”

据了解,今年徐得永共成功培育蜂王5000余只,其中大黑蜂蜂王4000余只,葫芦蜂蜂王1000余只。“我的蜂王都是成功交配、越冬并具备一定繁殖能力的蜂王,主要销往县外。大黑蜂蜂王40元每只,葫芦蜂蜂王10元每只,除了自留培育的1000余只,其余的早已全部售出。”徐得永说道。

“蜂群,就是刚刚你看到的放置在蜂笼里已经成功筑巢的蜂王和它的‘子民’。一般情况下,‘子民’数量达到几十只就可以算一个蜂群了。今年我共成功培育出大黑蜂蜂群530巢,葫芦蜂蜂群250巢。”据悉,今年徐得永培育的大黑蜂蜂群每巢售价1200元,葫芦蜂蜂群每巢售价300元,目前也已所剩无多。

“我会留下30巢自己养。一部分用于做种,一部分培育蜂蛹。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大部分大黑蜂蜂群每巢能产出蜂蛹10千克左右,能卖3000元。小部分大黑蜂蜂群甚至一巢就能产出蜂蛹50千克以上,能卖上万元。每巢葫芦蜂能产出蜂蛹三至四公斤,能卖600元左右。”据悉,近年来大黑蜂蜂蛹每千克300元左右,葫芦蜂蜂蛹每千克180元左右,价格较为稳定。“今年的毛收入预计在8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纯收入不会低于30万元。”

除了徐得永,景谷县景谷镇文东村南东村民小组的冯仕龙培育蜂王的规模也比较大。冯仕龙是名退伍军人,2017年退伍后回到家乡开启了养蜂创业之路。在他的蜂王培育基地里,除了电风扇,还安装了空调等设备。“蜂王,实际叫‘蜂后’更为贴切,是发育完全的雌蜂,对我来说就是‘娇贵的小公主’。我家里都没舍得安装空调,但为了她们,必须舍得。”冯仕龙笑着继续说道:“这边还专门养了些蚂蚱供投喂蜂王,蚂蚱每千克140元,也是很贵的。”

据悉,冯仕龙今年共成功培育大黑蜂蜂群225巢、葫芦蜂蜂群740巢。当前他的大黑蜂蜂群已全部被客户买走,葫芦蜂蜂群也只剩下200来巢。“客户对蜂群需求很大,你看这些堆积的筑巢箱,都是客户将蜂群买去后留下的。”冯仕龙指着基地里堆积成小山的筑巢箱笑着说。除了卖给客户,冯仕龙每年都会留下五六十巢自己养殖。“蜂蛹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纯天然美食,价格虽然较高,但供不应求。”

据了解,景谷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超过80%,非常适宜养殖蜂蛹。2023年,景谷镇共培育并售出大黑蜂蜂王8000余只、葫芦蜂蜂王12000余只;培育大黑蜂蜂群1200余巢,葫芦蜂蜂群3000余巢;计划本地养殖大黑蜂蜂群200余巢,葫芦蜂蜂群300余巢。养蜂产业的总产值预计突破350万元。

近年来,景谷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业振兴的多元化路径,依托优良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大力发展蜂类、菌类、药材等涉林经济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兼具的乡村振兴之路。